園林設計改造是在現有園林基礎上,通過優化布局、更新植物、完善功能等手段,提升園林的生態性、觀賞性和實用性,使其更符合使用者需求與時代審美。
?
現在來看一下園林設計改造的核心步驟有哪些方面?
1. 現狀調研與問題診斷
現場勘查:記錄現有植物種類 / 生長狀態、硬質景觀(鋪裝、亭臺、水景)破損情況、排水系統(是否積水)、光照條件、使用者行為(如居民常聚集的區域)。
問題梳理:常見問題包括:植物過密導致通風透光差、鋪裝破損積水、功能區缺失(如無兒童活動區)、設施老化(如座椅損壞)、生態性差(如大面積硬化地面)。
2. 明確改造目標與定位
根據調研結果確定改造方向,例如:
老舊小區園林:從 “單純綠化” 轉向 “全齡友好社區空間”,增設兒童游樂區、健身區、鄰里交流平臺。
城市公園:從 “觀賞性園林” 升級為 “生態 + 休閑” 復合空間,增加科普標識、生態濕地、應急避難功能。
私家庭院:根據業主喜好,從 “雜亂種植” 改為 “日式枯山水”“現代簡約” 等主題風格,兼顧觀賞性與私密性。
3. 方案設計與細化
功能分區:劃分核心區(如中心廣場)、活動區(兒童游樂、健身)、休憩區(林下座椅、觀景亭)、生態區(植物群落、水景)等,確保各區域動線連貫。
植物改造:
疏伐過密植物,補種鄉土樹種(如南方選香樟、桂樹,北方選國槐、白蠟),搭配花灌木(月季、紫薇)和地被(麥冬、酢漿草),形成 “喬 - 灌 - 草” 立體群落。
移除病蟲害植物、入侵物種(如加拿大一枝黃花),保留古樹名木并設置保護圍欄。
硬質景觀更新:
破損鋪裝替換為透水磚、青石板,解決積水問題;
老舊亭臺、廊架翻新,更換腐朽木材,保留原有結構特色;
增設生態水景(如淺水池、溪流),搭配水生植物(菖蒲、睡蓮),提升景觀活力。
設施完善:根據功能區需求添加座椅、垃圾桶、照明燈具、指示牌,兒童區增加安全地墊、游樂設施(滑梯、秋千),健身區配備健身器材。
4. 施工與驗收
施工階段:先進行場地清理(移除雜草、垃圾),再按 “先地下后地上” 原則施工(如改造排水管道→鋪設鋪裝→種植植物),避免重復施工。
驗收重點:植物成活率、鋪裝平整度、設施安全性(如游樂設施牢固性)、排水效果(雨后無積水)。
5. 后期養護規劃
制定植物修剪、澆水、施肥計劃,明確設施維護責任(如物業定期檢修燈具、座椅),確保改造效果長期保持。